2022年转入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就读的原则和政策是什么?转学原则一是学生不得随意转学;二是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
2022年转入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就读的原则和政策是什么?
转学原则
一是学生不得随意转学;
二是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准予转学;
三是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四是小学一年级和毕业年级学生(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原则上不办理转学;
五是无空余学位时不再办理转学手续(按省定班额,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
转学政策
历城区转学政策宽松,孩子有历城区户籍,家长有房产,可到房子所在学区对应学校申请转学。
外来务工子女转学,到家长的居住证所在教育局办进行申请转学。
申请时间:每年七月中旬
【点击获取学校更多相关内容】
济南外国语学校——山湖书香
鹊华秋色何处?最是济外书香。2020年6月,刘新利校长亲自挂帅,启动鹊华读书行动。教室、操场、食堂,从菁菁校园到万家灯火,皆是书香盈袖。家校共读、师生共读,素有浓厚读书氛围的济外,将阅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通向精神的彼岸,以梦为船,以书为帆,更需优秀的摆渡人。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们推出《山湖书香》专栏,推送济外教师的优秀读书随笔。相信爱读书的你,一定不会错过。
山湖之间,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教师优秀读书随笔
宫梅娟
在济外,有一位有着中国古典美女气质的英语老师,她喜欢读《红楼梦》、喜欢读林清玄、喜欢读古诗词,她一身静气,优雅地生活。
“三恨”乱弹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开篇写道:有人说过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这三恨我平日里虽有所感,但从未想着成文,但现在《书友报》交稿期近,遂胡乱写了以滥竽充数,故名“乱弹”。
前两者非张爱玲所感,是前人所提,而且看来都是由爱生恨。鲥鱼味美,但因刺多,使食者不能尽兴,故恨之。海棠风华灿烂,但香不及玫瑰、茉莉,故令赏花人生恨。这两恨在我看来实在是毫无道理,更让我怀疑他们对鲥鱼和海棠的爱也是不真不切,鲥鱼和海棠不过是闲人们无聊之余的消遣或点缀罢了。
大凡爱好某个东西,若不是泛泛地喜欢,而是上升到嗜好或痴迷的地步,便当以稚子爱母之心或是慈母爱子之心去爱方是爱得真,好得切。何为稚子爱母之心?两三岁的小孩子对自己的母亲无限地依恋,毫无保留地热爱。无论自己的母亲是长得“风调雨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还是一副看去“大旱三年”,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样子,在孩子眼里、心里、口里一定是“我妈妈是最好的、最美的、最可爱的”。反之,慈母对子女之爱也是如此。若无此等心情,便谈不上爱好或嗜好,充其量是有条件地喜欢罢了。
西晋文学家张翰喜欢美食,尤其喜欢吃家乡的鲈鱼,经常感叹什么时候能吃到家乡的鲈鱼就好了。有一天,他竟然连夜修书一封,辞掉大司马的高官不做,返回了吴江。其书中有诗云:"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爱鲈鱼到了辞官不做,连夜还乡的地步,想这鲈鱼既使是被烹为盘中物,也当死而无恨了吧?相较之下,鲥鱼就太委屈了。海棠的知音当非苏东坡莫属。其在《咏海棠》诗中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爱花爱到了觉也不肯睡的程度,又何恨之有?
由此看来,这恨鲥鱼多刺和恨海棠无香之人都是对鲥鱼和海棠的爱带了附加条件的,并非真爱。既不是真爱,又苛责鱼多刺,花无香,则不免太过执拗了。天下鱼类繁多,味道鲜美者也不在少数,又何必吃定鲥鱼不撒口,让鲥鱼无辜招恨?这海棠也是同样冤枉。世上百花各有所长:牡丹雍容,荷花高洁,桃花妩媚,梅花孤傲……。便是田间地头不知名的野花折來置于案头也野趣十足,别有风味。赏花但赏其所长,又何须求全责备,必得色香俱佳,那岂不是太难为花国众生了?
闲人们的这等胡愁乱恨很容易让人想起《甄嬛传》里华妃的那句“名言”,在此不妨套用一下:“闲人就是矫情”。
另外,说海棠无香也曾让我很是疑惑,因苏东坡咏海棠有“香雾空蒙月转廊”之句,若海棠无香,这“香”字从何说起?及至看了《红楼梦》第八十回香菱和夏金桂对花香的一番辩论才恍然大悟: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 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 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是啊,苇叶、芦根得了风露尚且有一股清香,何况海棠呢?在这里,我不能不为香菱赞一个。她虽然身世堪怜,明明是小姐的身子,却自幼被拐,沦落为呆霸王的侍妾,但这妨碍不了她品味高雅,见解不俗。难怪曹雪芹在她身上丝毫不吝惜笔墨。相形之下,出自豪门的夏金桂实在是恶俗不堪,难怪曹公为其命名“瞎金贵”。而那恨海棠无香之人,只怕是同夏金桂一样,失之浮躁,不能清心静气,更没有苏轼深夜赏花的雅兴,故而也就闻不到淡淡的花香了。
其实,查查资料便知海棠有不同品种,香味的浓淡也各异。这倒让我想起曾经在朋友家里见过一盆西府海棠,不仅风华绝代,且香气怡人,不愧为“花贵妃”的雅号——可知恨海棠无香之人不曾见过西府海棠,结果是一竿子打翻了所有“贵妃”。
对于前两恨我不以为然,但这第三恨我却颇有同感。说是同感也不尽相同。张爱玲恨的是《红楼梦》未完。在我看来《红楼梦》文本虽非完璧,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命运在第一回中通过甄士隐的兴衰已经暗示的明明白白,而大观园众女儿的结局在第五回中通过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十二曲也讲的清清楚楚。所以《红楼梦》未完虽然令人遗憾,却也不足生恨。当然,有人曾比方说《红楼梦》的不完整给人带来的遗憾就好像戏迷坐在剧场里舍不得走,可惜幕却硬生生地谢了,结局好像剧本上有,但楞就是没演。对戏迷来说,没有演员在舞台上锣鼓喧天,活色生香的表演,再好的剧本也是死水一潭,怎能不让爱戏如命的戏迷们百爪挠心,魂牵梦绕?由此看来,痴爱《红楼梦》的张爱玲因此由憾生恨也不难理解。
相较于《红楼梦》的不完整,张爱玲更为痛恨的是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对此我是毫不打折地完全赞同。《红楼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它怎么赞美都不过分。它几乎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花艺,服饰,茶道,美食,风俗,民情,诗词,歌赋,曲艺,医药,乃至皇家典制,豪门礼仪……, 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尤其是曹雪芹文笔如诗如画,人物描摹惟妙惟肖。哪怕只是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一定三言两语描写的栩栩如生,其言语、神态、举止、衣着一定吻合其身份地位,个性鲜明,断不会让读者把张三混同了李四,把李四混同了王五。但高所续的后四十回,言语寡淡无味倒也罢了,可恨的是人物面目也模糊混同起来。第八十二回中林黛玉竟然对贾宝玉说出了:“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在宝玉口中“从来不说这样混账话”的林妹妹从何时竟这样“与时俱进”起来?若这话出自薛宝钗之口,倒是和她的性格一致的很。九十二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中,贾宝玉竟给巧姐讲开了什么《列女传》,那声口强调活脱脱一个贾政的翻版,哪里还有半点前八十回“混世魔王”、“无事忙”“富贵闲人”的影子?至于后面贾母和凤姐对林黛玉的刻薄寡恩,宝钗竟然肯冒充林黛玉与宝玉成亲则简直如同闹剧一般,让人忍不住要仰天长叹:同样是写小说,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有道是“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曹家以清人包衣身份入关,得康熙帝宠爱,先后几代人担任江宁织造的肥差。曹家至曹雪芹时已是四代近百年,虽然到了曹雪芹时已是被抄家没落了,但他少年时毕竟赶上了豪门时代的尾巴,所以对富贵之家的饮食起居,穿着打扮十分了解。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公不厌其烦地描述荣宁二府主子丫头的吃喝穿戴,其中很多花色名头绝非生长于寒门小户的人所能熟悉的,但在曹公笔下却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高鹗显然不曾有过豪门的生活体验,所以描摹豪门生活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不是高先生的错,但不懂得藏拙避短,非要东施效颦做长袖善舞状,结果却出乖露丑,令人生厌,这就是高先生的不是了。
再者,就算高鹗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没有生长在贵族世家,不曾体验过豪门生活,但既然要为红楼梦这一巨著写续,总要进行一番调查研究才能落笔吧?第十六回中王熙凤有句话说得极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令人纳闷的是,中过进士、做过御史的高鹗真的不像见过猪跑的样子(请大观园的小姐丫头们见谅,领会精神吧),否则,怎么会如此露怯?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后四十回明明是自己的伪作,却偏偏冒充是曹公原著,与前八十回合并,刊印传世,由“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张爱玲语)。如果说前者是水平问题,这后者可就是人品和文品问题了。
常常在脑海中想像着林黛玉面对着一汤一粥一咸菜不知该如何下箸的样子,这场景总能令我不可抑制地大笑。同时也会想起一个笑话:
三个老汉在一起畅想着当皇帝的幸福生活。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我就下令这条街东面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就派公差去抓他。” 砍柴的老汉瞪了他一眼说:“你就知道拾粪,皇帝拾粪干啥?如果我当了皇帝,我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讨饭的老汉听完后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他说:“你们两个真笨啊!都当了皇帝了,还用得着干活吗?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什么也不干,天天坐在火炉边吃烤红薯。”
——呵呵,高鹗,你怎么看?
来源:网络
口碑职校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宁夏校区(成都九中)高中
眉山卫生职业学校
攀枝花市综合高级中学(综合高中)高中
四川城市技师学院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教科院附中)高中